环保理念 | ENVIRONMENTAL
环保信息化呼唤运维外包
环保信息化呼唤运维外包
发布时间:2014.08.15  浏览次数:
 

——林宣雄(写于2008年9月)

摘要:当信息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即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纵深时,就必须考虑运维,要实施外包运维,而且要实施体系化、专业化的外包运维,否则将难以避免信息的“孤岛化”、“断裂化”和“垃圾化”,从而在信息化道路上铸下大错。环保信息化的运维包括三个层次,即应用运维、网络运维和下端仪器运维,其性质和作用表现为“牵动运维”、“平台运维”和“基础运维”。环保信息化的运维面临决策,决策的两个方向(体系化运维和分散运维)和体系化运维的两个选择以及被选对象的两个重要考虑将影响信息化的效果和进程。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最高决策当局审势度势,不失时机地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全民节能减排行动,这是中国应对国际压力、呼应全球行动的重大决策。这场不分行业、不分地区、声势浩大、自东而西、由南向北的环保风暴,必将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与此呼应,环保部及时部署了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建设,2007年中央财政拨付20亿专项资金支持污染减排指标、监测、考核三大体系能力建设,启动了四个项目:①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②执法监察标准化建设,③环境统计与信息能力建设,④监督性监测能力建设。这种决策下的部署和行动将产生可预期的结果。
    解读中央决策和环保部署的哲学逻辑,这里有谋局、布局和方法的科学考量和要素设计,不难看出新形势、新环保的大盘端倪。谋局源于思考和判断,是大胆构想和设计,谋天下之大局;布局出于谋局,是谋局下的部署和行动,是为谋局服务的;谋局和布局再好,要取得预期结果还要回归到方法,方法是实现谋局布局目标的途径。这正是所谓的出于谋局、担于布局、归于方法之要略。
    那么实现这一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方法是什么呢?条分缕析,归根结底就是信息化,更准确的说就是环保信息化,用信息化的办法来解决环保的难题。试看三大体系建设下的四个项目的三个都与信息化有关,或者说就是信息化项目,其中“环境统计与信息能力建设”涉及的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监督性监测能力建设”涉及的是信息化数据采集手段的的改善和提升,而“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就是数据采集、加工、分析和应用的最直接体现,涉及5个督查中心、31个省和327个地级市的全国覆盖、三级纵深的环境监控体系建设,该项目中央财政7个多亿的投入加上地方财政配套的50多个亿就是近60个亿的投入。再看总盘子,“执法监察标准化建设”只涉及2个多亿,这样70多亿总投入的逾97%用在了环保信息化。这是何等力度的环保信息化,这是史无前例的环保信息化。从这里可以看出新形势下环保部的新思维、新动作以及前所未有的着力点和着落点。这无疑是让人欣喜的。应该说环保部是在环保新形势下诞生的,新一届环保部班子就任于“乱世之秋”,更毋庸讳言,环保形势更加严峻、更加挑战,环保行政职业更加危险,环保部及各级环保机构更加“前沿”,因而更加注重于“水面”之下的环保见识,更加注重方法,创新思维,主动出击,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开创环保新局面。
    就中国目前的环保思考深度和达到的环保理论高度,决定了环保的行政定位是“堵”,而“疏”之工作则无组织落实。这无疑使环保工作有“千斤重担系于一身”的巨大压力,这就要求环保官员更加注重民间声音,更加注重技术声音。基于环保信息化的巨大投入以及全国覆盖、三级纵深的环保信息化状态,根据国际信息化进程的普遍规律和通则,因而强烈建言:环保信息化需要实施运维外包。否则将使全国环保信息化前功尽弃,浪费本次信息化的巨大投入,使节能减排和环境监控工作陷入尴尬的局面。
    当信息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即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纵深时,就必须考虑运维,实施外包运维,否则将达不到信息化的目的,浪费投资,这和信息化初期的情形是完全不一样的。信息化初期,投入少,规模小,没有纵深,运维提不到议事日程,没有运维或辅之于一点点“自运自维”就可以了。环保信息化走到今天这种程度,必须实施运维(行业俗称“第三方运营”)的外包化,而且要体系化、专业化。否则将难以避免信息的“孤岛化”、“断裂化”和“垃圾化”,从而在信息化道路上铸下大错。为什么呢?因为信息化的实施、运维和应用主体一般表现为多个主体,而不可能表现为一个主体,虽然实施和运维主体往往可以合二为一或者就是一个主体,但应用主体是独立于实施和运维主体的,尤其是当信息化到了一定的规模和纵深时更是如此,甚至绝对如此,因为“术有专攻”,全球化和社会化要求社会组织有严格的定位和分工,否则没有效率,并难以控制成本和达到信息化的目的,而政府机构或组织的信息化更是如此。
    环保信息化的运维包括三个方面或三个层次:①应用运维,包括数据中心及数据的上传下达的运维(“环境监控或环保信息化的应用运维”),②承载应用及数据的局域网的运维(“环境监控或环保信息化的网络运维”),包括补丁程序安装、病毒解除、系统恢复、数据恢复、网络故障恢复等,而服务器、工作站、路由器、交换机、DLP、IDB、SAN/NAS存储等硬件的运维则由原厂商在系统建设时依签定的协议进行,③数据采集和收集运维(“环境监控或环保信息化的下端仪器运维”)。第一层次的运维是核心,是灵魂,必须专业化(遵循“谁开发、谁运维”国际通则)、体系化(三级纵深要求体系化,否则会出现信息的“孤岛化”和“断裂化”),而“孤岛化”和“断裂化”的信息化必然是“垃圾化”的信息化;第二层次的运维原则上可以放开,最好是由做第一层次运维的主体统领或合二为一,这样符合国际惯例,即在“延伸运维”的基础上做“切入式运维”(应用的“延伸运维”和网络的“切入式运维”),而做第二层次运维的主体不能统领第一层次的运维主体,即不能在网络的“延伸运维”上做应用的“切入式运维”,这样轻者效果不佳,重者信息化“灾难”发生;第三层次的运维可以完全放开,因为这一层次的运维涉及的技术范围和地域范围相当广泛,由一家运维而体系化不必要也不可能。以上三个层次运维概括起来就是“牵动运维”、“平台运维”和“基础运维”;“牵动运维”是“干”,“平台运维”是“枝”, “基础运维”是“叶”;从数据维度来看,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基础收于平台”,“平台收于牵动”。抓住应用的运维便抓住了根本,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一线而动全国”和“牵运维而知全貌”(全国的污染源结构、分布和贡献)是一个道理。环境监控10年实践说明一个道理:“数”活则仪器设备“活”,“数”死则仪器设备“死”。这里的“数”是指三级纵深、应用牵动、自下而上流动的数据,即地市级环境数据到省,省级环境数据到国家。“数活”靠运维,靠体系化、专业化的外包运维。
    中央财政拨付20亿支持三大体系建设,带动了地方财政50多亿的配套,启动了全国范围环境监控中心的建设,真可谓是“纵钱放四海”, 这一决策和操作无疑都是可圈可点的,从战略层面来看,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确保“收数到中央”。“纵钱放四海,收数到中央”既体现了信息化的战略动作,也说明了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如果没有体系化、专业化的运维外包,显而易见是无法实现信息化的战略目标的;没有体系化、专业化的运维外包,就会出现开着水龙头对地浇水,哗哗水流入大地,结果什么粮食也打不上来的结局。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与环保部推行信息化的初衷相违背。
    实施环保信息化运维体系化、专业化外包是“收数到中央”的保障,其关键就是环境监控中心建设的中央拨款下放到地方分散使用,运维的中央拨款不下放地方而集中使用。这是环保信息化的重要决策,决策正确解决结构问题、根本问题,并保证信息化的成功;决策错误则将造成巨大的浪费,并延缓信息化的进程,影响节能减排的实施,从而耽误环保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有放有收、收放结合是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所在,更是国际常规的做法。遵循国际通则就是和国际接轨,借鉴国际经验就能少走弯路。
    实施环保信息化运维体系化、专业化外包就是选择专业化的公司,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以省为单位的MS店或MS站或MS分公司,构成全国运维网络,牵动环境基础数据的向上流动和指令性信息的向下传递以及授权下的横向数据共享。MS店或MS站或MS分公司的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国际ITIL运维标准,配置和运维流程标准化,运维人员配置层次化,运维人力布点集中分布化,从而保证运维的及时性、解决问题的高效性以及信息化系统运转的通畅性。
    选择运维外包公司有两种做法,一种做法是选择规模化的IT公司做运维,利用他们既有的系统集成业务网络或技术服务网络,结合专业的人才做运维,通常他们会把应用运维这一核心运维业务转包给专业化的应用开发公司,或猎聘专业化的应用开发公司的开发人员做应用运维,这种做法难以形成专一的专业化运维网络,用户得不到专一的专业化运维服务。另一种做法是选择专业化的应用开发公司做运维,利用他们的专业性并由他们组建全国性运维网络,他们会将非核心运维业务转包给系统集成公司,或猎聘系统集成公司的技术人员做非核心运维。前者组建全国运维网络时间短,但专业性和专一性差,对信息化的长期发展不利,后者组建全国运维网络周期稍长,但专业性和专一性好,对信息化的长期发展有利。
    外包公司选择是实施环保信息化运维外包的关键。实施运维外包的目的是实现应用(包括软件和硬件)的正常化,数据传输的通畅化,数据分布的集中分布化,从而确保环保数据能沉淀下来,进而累积环境保护的国家数据,以便进行数据挖掘、钻取、分析,为产业调整和布局、城市规划、环境评估、环境治理、生态补偿、环境纠纷处理等提供数据服务。环保信息化运维的目的和重要责任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①数据的安全保密性,②运维公司的被掌控性。前者要求运维公司评估安全风险,确定安全的基本假设,并根据安全的基本假设建立安全保密体系,而且要针对不同的数据粒度(granulation)实施不同层级的保密措施;后者是指环保部(局)对运维公司的掌控力,有以下几项衡量指标:①公司的专一性是否在环保领域,②专做环保的历史和年限,③是否有和用户共同拥有的软件版权,④参加行业标准制定的情况,⑤公司与环保的契合度(公司的专业性以及与各级环保局的合作性)。用户对运维公司掌控度愈高,愈有利于环保信息化,相当于编外掌控了一支为环保服务的信息化队伍,这是环保信息化成功的自然结果。
    环保信息化的运维面临决策,决策的两个方向(体系化运维和分散运维)和体系化运维的两个选择以及被选对象的两个重要考虑将影响信息化的效果和进程。以上是理论分析,表达的是技术声音,体现的是民间意志。环保信息化的结果到底若何,逾70亿的投入能不能产生效益,各方关注的人士可以拭目以待。


环境综合指数ECI 关闭X
安卓APP